返回

皇朝风云之弘云录

首页

第120章 历史的节点:夏熙宗与赵芳媛(6)

听了他们的话,熙宗实际上有些动摇,于是他回到后宫征求赵芳媛的意见,而赵芳媛当时就断言,李继桐成不了大器,并且反问了熙宗一句:“难道陛下立了储,便能避免他人对皇位的觊觎了么?”

     确实,历朝历代少不了权位之争,就算提早立了储,也只能使他成为众矢之的。但是如果不立储,那么还是会引起皇子们对这个位置的觊觎而引发争斗。

     世上之河皆可渡,可唯有这条名为欲望的河,没有人知道该如何渡过。

     熙宗在是否立储这个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这件事情拖了大半年,最终依然无法决定下来,他决定还是暂时缓缓吧。

     只是,虽然熙宗又暂缓的意思,也确实安稳的渡过了一段较长的时期。而随着他的儿子们长大,这个问题越发尖锐。

     在熙宗的三个儿子中,虽然长子李继桐暗弱,但次子李继杼却明显比他的长兄强得多,他不仅聪明伶俐,而且以精明强干着称,更能讨父母喜欢。但也正因为如此,熙宗才对他不放心,因为他能看出,李继杼虽然小小年纪,但双眼中的欲望却不少,或者说论心机,他比那些野心之辈更甚。

     历史记载,熙宗次子沥王李继杼以心机深沉着称,且心狠手辣、为了权位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人。

     相比之下,三子李继桅就要让熙宗放心多了,如果说李继杼是小人的话,那么李继桅就是庸人,他的大哥虽然也很平庸,可跟他比起来,也算是有才多了。

     其貌不扬,资质一般,净做些吃力不讨好的事,交友也不广泛,就才能上讲,也只能当一个七品县令。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平庸的人却打败了两个兄长,拿下了天下至尊的位置,并且在他的父皇灵柩前继了位。

     这个决定对当时的很多人来讲,尤其是已经依附于李继杼和李继桐的官员们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好消息。

     究竟是什么促使熙宗做出了这个决定?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了,徐德言,南境随州人士,寒门出身,夏熙宗广平十六年进士及第,随后入朝为官,当时任尚书仆射,阁部宰辅。

     正是他向熙宗进言:“沥王钻于权术,性情阴鸷,小人也。清王身无寸功,胸无大志,庸人也。可要即皇帝位,用小人不如用庸人。陛下不是一直担心,皇子之间会发生骨肉相残的惨剧么?若是立沥王,不出一年,淳王和清王必将丧命。若是立清王,则淳王与沥王都能幸免。”

     听了他一番话之后,熙宗便决定立李继桅为储,只是他一开始也没打算李继桅能突然开窍,在病中也只是交托他一些简单的事情,朝中政务全都由皇后赵芳媛定夺。

     按例,天子生病不朝,会由太子监国,可实际上那时却是皇后监国。此举虽然不合礼法,但却是安稳朝局的重要举措,后世一般认为,若是让毫无治国经验的李继桅来主持朝局,不出十日,朝中必然大乱。

     而在文武群臣中,皇后的影响力本来就大,所以反对的声音很小,总体上对皇后临朝没有异议。

     然而,文武们没有异议,不代表别人没有,李继桅在成为太子之后,也结交了不少人,有一些是当朝权贵之子,他们这些人都想靠着跟李继桅的关系,在将来入仕之后能平步青云。可现在看到大权旁落,心里自然不甘,可跟皇后和自己的父辈们作对,他们还没有这个胆子,于是他们只能撺掇太子。

     广平二十二年,熙宗因病中依然在宫中修养,却不知道前朝出了大事。

     这天,太子李继桅在上朝时突然发难,以“外戚干政、企图造反”的罪名指皇后赵芳媛之弟私下联络大臣,暗中打造兵器,有不轨之举。所以,劝赵芳媛退居内宫,朝政交由太子代掌。

     赵芳媛当然很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太子的这点小手段在她的眼中不过是儿戏,她早已将全部事情都查得一清二楚。所谓暗通朝臣不过是私下结交了几个好友,经常聚在一起喝酒而已,而暗造兵器则纯属子虚乌有,系太子党栽赃陷害。

     由于后来李继桅登基为帝,对这种不光彩的事,当然要选择避讳,所以当时的史官在记录的时候语焉不详,只知道事发仅仅三天,李继桅便在朝上向赵芳媛请罪,根据史书上的描写,李继桅认错的时候,态度诚恳,最后更是痛哭流涕,懊悔不已,上面还记录了他的一句话:“儿臣悔不该错信人言,冤枉了舅舅啊!”

     当然,事情真相到底是如何,就没有人知道了。

     广平三十年秋天,缠绵病榻多时的夏熙宗李承志没能熬过这年的深秋,撒手人寰了。逝世前留下遗诏,由太子李继桅于柩前继位,赵芳媛垂帘听政,辅佐新帝。

     原本所有的事情都随着夏熙宗的逝去而画上一个句号,可是,夏熙宗虽然走了,可他的妻子、儿子还活在世上,这段围绕着权位、亲人间彼此厮杀的血腥历史注定将继续下去,因为天下只有一个,天下的主人也只能有一个。

     赵芳媛名为辅佐,实则代政,这道遗诏的意思谁都听得出来,而它的真伪亦是难辨,在赵党之乱平定后不久,夏廷即宣布这道诏书为矫诏。可事情真相到底如何,已经没有人知道了,自然任由他们说。

     李继桅登基为帝,年号开文,死后谥号为中,所以史称夏中宗。他是继夏定宗以来,夏朝又一位庸弱之主,朝政掌握在其母,太后赵芳媛手中。

     就像熙宗被辅政大臣们绑住手脚一样,中宗也被他的母后绑住了手脚,他也想反抗,可他一没有熙宗的聪明才智,二没有像赵芳媛一般的政治手腕。在尝试几次对赵芳媛来说不痛不痒的反抗之后,中宗便放弃了。

     可虽然中宗放弃了,但不代表他的朋党们会放弃。

     夏中宗开文三年,元历1220年春,安国公、利州刺史安维于南境利州起兵发动反叛,打着“诛,护皇权”的旗号,赵芳媛派遣左羽林军上将军郑思顺率兵平叛。

     只过了半个月的时间,郑思顺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叛军,并击破叛军老巢,活捉了安维,赵芳媛下令将安维就地斩首,以儆效尤。

     安维是李继桅的死党之一,安国公安业之子,而安业曾担任过李继桅的老师,因而两人关系很好。

     直到后来,安业因得罪赵芳媛而遭到贬黜,其子安维在安业死后承袭了国公的爵位,但他心里对赵芳媛还是有很深的恨意的,再加上李继桅被赵芳媛操控,明白自己没有出头之日的安维决定铤而走险,最终他失败了。

     而正是因为这次叛乱,赵芳媛以“交友不慎,行为不当”为由,软禁了中宗,从此开始独揽朝政。

     期间,找书苑 www.zhaoshuyuan.com不少朝臣都劝赵芳媛退居后宫,还政于中宗,但都被赵芳媛拒绝了,同时,坚定的站在赵芳媛一边的人还是很多的。

     历史记载,赵芳媛对李氏宗亲并不信任,所以竭尽全力将李氏宗亲挤出朝廷的决策中心,大力任用自己的亲信。并对反对自己的人毫不留情,曾在一个月内,连续将六个反对自己的官员处以极刑。

     她的独断专行,让诸多李氏亲贵们极为不满,他们屡屡在宫闱和地方上闹事,甚至派出了刺客想要刺杀她,但都没有得逞。

     平心而论,从开文元年到开文二十年,在这段时间中,赵芳媛依然保持着熙宗的做法,注重选拔人才,发展水利、兴农桑、减免赋税等举措,夏朝整体国力呈现上升趋势,尽管她有些方面的确做得过了,但瑕不掩瑜,从历史总评来看,赵芳媛还是功大于过的。

     而让后世对她议论最多的,莫过于在她晚年爆发的赵党之乱。

     (本章完)皇朝风云之弘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