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木匠皇帝

首页

第12章:举贤荐士

  “这是?”朱由校望着抱着足足几十本奏折进来的陈德润,不解的问道。

  “回皇上这是朝中大臣推荐的有缺官员的候选。”陈德润笑了笑,将奏折放在了朱由校的书桌上,回道。

  听到这话,朱由校也是一笑,这些大臣,做别的事情可没有这样的效率,可是对于当官却是十分热衷。

  “这些奏折内阁看过了么?如何说?”朱由校并没有着急翻看奏折,而是问道。

  “内阁三位大人说,此事他们不便多言,还请皇上乾坤独断。”陈德润当然不会不懂规矩,奏折应该先送到内阁,内阁辅臣看到奏折给出意见,再送到司礼监,待皇上有了旨意,再用印。

  “把奏折送过去,告诉他们,将这些奏折举荐的人列出来,注明履历,性格,秉性。三人每人做一份,然后再给呈上来。”朱由校现在对于这些人根本就不熟悉,他怎么知道举荐的是什么人,便直接把事情又推给了内阁。

  孙承宗听了陈德润的话,不由得有些为难,现在这个时候,内阁辅臣并不好当。阉党几乎被一扫而空,朝中现在虽然不是坚定的东林党,可是也相差无几。以前有魏忠贤压着,他们不敢说三道四。现在魏忠贤倒了,他们骂起人来可没有顾忌了。

  党同伐异可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你以前可能犯过什么错误,现在他们也会翻出来。现在内阁三位辅臣都不是东林党人,他们肯定不满意。在他们看来,天下没有比东林党人更适合当辅臣的,皇帝应该与东林党同心协力治理国家,至于其他人那都是歪门邪道。东林党才是国之栋梁,铁骨铮铮、正气凌然。

  皇帝只需要在将国事交给东林党,那么什么都不用管了,在后宫造小人就行了。正所谓天子修德,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什么辽东奴酋,百姓难民,必然会被感化。天降灾难是因为天子德行不修,老天发来的警示。这也是天人感应学说,孔老夫子的原创:孔子曾说:“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正刑与德,以事上天。”

  如果德行能够感化异族的话,那要武器做什么?酸文腐儒就是这个意思,自己只会死读书,还以为掌握了人间至理。

  为难归为难,该做的事情还是得做。三人将奏折中众人举荐的人员誊抄出来,然后写上这些人简单的履历,为人性格,以及简单的人脉关系。不过他们没有给出任何意见,皇帝一看就能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人,用还是不用,那是皇帝自己说的算。

  这些大臣举荐的别的人朱由校倒是不在意,他在意的内阁的人员,一共有十几个人:现在内阁的三人要资历有资历,人脉也还不错,自然全都在列,另外还有李标、杨景辰、钱龙锡、刘鸿训、韩爌、刘一燝、周道登、周延儒、温体仁、钱谦益、成基命。这些人推荐的最多,朱由校熟悉的有几个。

  比如钱谦益,这位跳湖嫌弃湖水凉的人才,还不如名妓柳如是,后来更是举城投降。温体仁也没有什么好名声,他一向喜欢排除异己,不是实干家。

  朱由校看了看,韩爌、刘一燝这都是天启初年的老内阁,也是老东林,老东林比起后来的东林,还是能干事的可以用。刘鸿训、钱龙锡、李标、杨景辰也都不错,名声在外。至于其他的人暂时他真没相中哪个。仔细看看这些人大多都是60后,都是六十多岁的人。最年轻的是杨景辰,也是四十七岁了。这也是他最头疼的,自己相中的这些人岁数都大了,年轻能干的现在都没冒头,或者冒头了,自己不知道。

  孙承宗是最有名气也是有实力的一个人,可是把他放在内阁有点大材小用了,最适合他的地方是辽东,只要他能稳定住辽东的形势,比什么都强。徐光启几乎算个全才,是实干家,这来宗道倒是可以留在内阁和稀泥。

  事情太多一时半会没有头绪,朱由校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第二天早上,内阁三人又来到朱由校的乾清宫暖阁。

  “这些人我都看了,我比较倾向于韩爌、刘一燝、刘鸿训、钱龙锡、李标、杨景辰,这六个人再加上来师傅,你们七人组阁。至于孙师傅,还望你不辞劳苦再督辽东,如今我大明内忧外患,辽东当为首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能稳住辽东的局势就是大功一件。徐师傅,山西赈灾一事,我想让你去办。不管是以工代赈,还是编练成军,你都有经验。至于粮食种植一事,你可以推荐一个人。来师傅,这些年朕苦于党争,你留在中枢平衡各方。”朱由校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了三人听。

  孙承宗和徐光启原本就没想着入阁,能成为尚书就很高兴了,起码可以做事情了。来宗道对他来说在哪里都一样,做官而已。

  “皇上放心,臣一定不负圣托,稳定辽东。”孙承宗见皇帝这么说,连忙表态道。

  “臣往陕西赈灾,只求钱粮充足。”徐光启也开口说道。

  “皇上知人善用,大明幸甚。”来宗道也不忘拍一记马屁。

  “我挑选的这些阁老都是正直之人,不屑党争,希望可以改善一下朝堂作风。”朱由校也很是无奈,现在党争成了风气,互相攻击,党同异伐,对人不对事,明朝不亡,还有天理?

  三人想起几年前,皇帝三番五次下旨禁止朝堂的互相攻击的风气无果,后来远离朝堂,重用魏忠贤,这些年东林党所受的罪,其实也是他们当初种下的果。找书苑 www.zhaoshuyuan.com

  “皇上,说起粮食种植,臣想起一个人,这人是万历四十三年的举人,当时名列江西省第三名。此人虽是读书人,可是也喜欢农学、工匠等,颇有才干。明天科举想必他也会参加,如果皇上不介意,臣可以先召他进京。科举之后,再行使用。”徐光启想起了一个人,便开口说道。

  “哦,能得徐师傅称赞的肯定是有真本事的,这人叫什么?”朱由校顿时来了兴趣。

  “此人姓宋,名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氏。”徐光启笑着说道。

  宋应星,听到这个名字,朱由校顿时有了兴趣。还好他的学的那点历史知道没有还给老师,天工开物的作者,明朝的一位科学家,确实是个人才。

  “那徐师傅就尽快召他进京吧,对了,朕听说你与洋人有来往。”朱由校一听宋应星的名字,立刻同意了,随即又问道。

  “是,洋人对于格物一学颇有研究,他们称之为科学。”徐光启不知道朱由校什么意思,只得点头说道。

  “哦,现在京城可还有你熟悉的洋和尚?”朱由校笑着问道。

  “有一人叫汤若望,现在京城。”徐光启连忙回答道。

  汤若望,这位也是人才,也得收归己用,不说别的,能帮着改进一下火器自己就满足了。

  “你明天带他来见朕吧,朕也想知道知道西学之事。”朱由校饶有兴致的说道。

  “臣遵旨。”徐光启一听,心道皇帝最近想着养生,该不是以为洋人有什么养生之法吧,不过既然皇帝说了,只能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