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家日月

首页

第213章 进谏

  紫禁城文华殿内,杨嗣昌正恭恭敬敬的给崇祯帝磕头,不过在他进去的时候却是发现殿内比往常多了一个太监,这个太监正倾斜着身子,低眉垂目的,小心的陪伺在皇帝身边。

  杨嗣昌眼光一扫之下,这个太监年约四十左右,养的白白胖胖的,满面红光,乍一看之下是一身的富足之气。这个太监,杨嗣昌倒也认得,正是山海总监高起潜。自从鞑子入关后,朝廷命高起潜所部火速勤王,真没有想到,这个太监跑的倒也不慢,这么短的时间内,居然已经到达京师了。

  高坐上首的崇祯脸色苍白,看到杨嗣昌到来,眼中不由露出一丝喜色,温言到:“先生且起来,先生请坐!”

  “谢皇上!”

  “听着天际炮声,东虏的兵马似乎越来越近,京师的城防如何?”

  “圣上且宽心,我京师三大营兵马守城足够,城墙上又有大小火炮无数,当得保京师安然无虞!”

  “唔,”崇祯听杨嗣昌说话充满着信心,其铿锵有力连带着旁人的精神也振作了起来。相比自己召见其他大臣对答时,那些大臣的唯唯诺诺,其诚惶诚恐,其再三追问,不外是哑然无语,而且就算被逼着说点话时也是彷徨胆怯,眼光躲躲闪闪的,全无半点底气。

  一比较起来,两方的表现完全是天上地下,崇祯不由频频点头,感到满意。

  崇祯帝沉吟了一会,又问道:“昌平守备如何?那是祖宗的陵寝所在,务必好生防守。”

  “圣上勿忧,如今各处勤王兵马来到,卢象升的宣、大、山西军队已经有一部分到达昌平。况且京师三大营除了一部分守城,一部分驻守东直门和朝阳门外,本身原来在德胜门外还驻扎一部分,时刻备援昌平。如此,臣以为昌平是万无一失!”

  “唔,听说今晚你就在德胜门巡查?先生辛苦了!”对着杨嗣昌的回答,崇祯帝感到万分满意。

  这才是自己的肱骨之臣啊!什么是自己担忧的,什么是需要去做的,杨嗣昌不仅能提前想得到,并且还能提前把事情都办好了,由此也解了自己的忧虑之心。再看看朝廷其他大臣,面对此次满清入关,他们都做了什么事?除了束手无策就是呐呐无言!简直就是一群饭桶啊!

  对于祖宗陵寝两次被贼子践踏,也是崇祯心底里不堪回顾的伤疤。

  第一次,崇祯八年正月,贼首张献忠和高迎祥分率数万兵力由河南东进,事先伪装入城的流匪与城外主力密切配合,破中都凤阳。其后,张献忠焚毁皇陵楼殿,张旗帜自称“古元真龙皇帝”。

  第二次,崇祯九年,东虏入关,里应外合,破昌平,焚烧天寿山麓上的历代祖宗陵墓。

  就算在民间,一个人如果被他人焚烧挖掘自家祖坟,真可谓是不共戴天之仇!再老实巴交的百姓也会提起锄头和人家拼命!而两次祖宗陵寝被烧,这让泱泱一国之君情何以堪?如果再有第三次被烧,这让崇祯帝龙驾驭西后,又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看着自己重要的心结已经被解决,就是崇祯帝也心情轻松了不少。他不紧不慢的端起茶杯浅浅喝了一口茶,那苍白的脸上慢慢起了一股潮红。

  “先生!自朕登极以来,”崇祯用低而沉重的声调说,“东虏已经四次入塞,虏骑猖獗,蹂躏地方。值此内乱未息,外患又起!铁蹄践踏之下,我大明百姓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百姓何其无辜,苍生何其怜也!东虏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纵横跋扈,欺我中华无人耶!”

  听着崇祯帝声音越来越大,火气越来越足。杨嗣昌不敢再坐,急忙跪下请罪:“微臣身为本兵,内不能克期荡平流贼,外不能镇压逆虏,实在罪该万死!微臣死罪!”

  “先生起来!我大明国势不兴,又岂是一年两年之病症?先生何罪之有?”

  虽然崇祯帝是这么说,但是杨嗣昌还是跪地不敢起来,低首聆听皇帝的雷霆大怒。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朕有意召全国勤王之师与东虏决战,先生意下如何?”

  听闻此言,杨嗣昌大惊。眼前这个皇帝的性格自己是太了解了,说是倔强也好,说是刚强也罢,自要他自以为是对的,往往对于一些国家大事是一意孤行,从不管朝廷百官的看法和天下人的议论。

  这样的性格,汉家文化里有个成语叫做:刚愎自用。

  但是,不论崇祯皇帝推行什么政策,他还有一个毛病,如果不论成败,能始终坚持推行倒也不错。问题是,崇祯帝心志不坚强,什么事情刚开始干的时候是信心满怀,但只要一受到一丁点挫折,便是张皇失措,马上改弦易辙,虎头蛇尾,潦草收局。

  说到底,崇祯皇帝毕竟还是没有自信的,没有一往直前的勇气和胆量,处处想办大事,却处处办不好。而且皇帝对于底下大臣颇为苛刻,事情只要稍微有点差错,便是严惩。

  都说奖罚分明,崇祯却是罚的太过,用人之道完全不是这样用的。如此十来年下来,崇祯帝不仅得罪了大批的士大夫文人,也造成了朝廷的君臣离心。

  而且,崇祯帝耳根子软,做点事情总是举棋不定。就从历年国内剿匪政策来看,或剿或抚,总是来回摆动不定。

  眼下看到崇祯帝要置于自己的以往国策而不顾,这青年血气上来,就欲和鞑子拼个你死我活,这样的举动看起来是爽了,而且天下肯定是好评如潮。

  但是早先自己苦心和皇帝分析的天下大局形势,皇帝都忘了么?这推倒了既定方针,一时冲动之下,完全就是一年多的苦心操持国政和苦心剿匪的成绩毁于一旦啊!

  杨嗣昌是从地方官员做起的,对于国朝军政各种弊病熟稔于心,这可不是那些一直高高在上,一直没有脚步出过京师的那些朝廷高官所能比的。在这个时代,他可谓是看清天下大势的唯一一个明白人。

  退一万步说,就算这次按照皇帝所说,召集天下兵马,和鞑子来个总决战,但是大明官军的战斗力还用说么?如果这样管用,又何来的明军和满清是屡战屡败?而满清又是如何大喇喇的屡次轻松入关劫掠?

  杨嗣昌深知,这个时代,明军的军备废弛已经是病入膏肓了。

  汉家历史上有一条铁律:历代王朝的军队只有在经历开国时的南征北讨,或是外患深重时的长期恶战,才能锤炼成雄师锐旅。而长期的和平岁月后,由于农耕文化优裕生活的消磨和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军队的骁勇之气消失殆尽。

  例如宋军在宋太祖开国之初,是一支能征惯战的劲旅,平荆南,灭后蜀,定南汉,克南唐,所向无敌。到了金军对北宋发动进攻时,宋军早已失去当年的骁猛,许多官兵连马都骑不上去。

  明军的情况也并无二致。立国之初,军队久经征战,精锐无比,因此能多次北扫大漠,令元军残余丧魂落魄。此后200多年间,由于北方蒙古的四分五裂,明朝没有如汉代匈奴、唐代突厥那样的大敌,使明军缺少大战恶战的历练,战力远不如前。

  自努尔哈赤崛起于白山黑水后,明军在与剽悍的八旗兵较量中就处在下风。生长在寒冷关外的女真人,刻苦耐劳,能骑善射,经过努尔哈赤的组织编练,使八旗军成为一支“威如雷霆,动若风发”的雄悍劲旅。明军与其作战,几乎无役不败,以致名将袁崇焕认为“只有凭坚城用大炮”才能抵挡清军。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杨嗣昌一想到国朝如果和清军决战,然后一战而败,手里最后的军队家底从此挥霍一光,从此天下大局崩坏,国朝彻底无力回天的这可怕的后果,赶紧大声禀报:“陛下!流贼一日不平,国家就一日不能专力对外。目前之计,对虏总以坚壁清野,拒敌于城外,持重为上策!”

  “陛下!我朝官军不征流贼,即征夷虏;不战于边,即战于腹,其劳疲久矣!若是诏令天下兵马勤王,官军驰驱千里,疲于奔命,和鞑子决战,无必胜把握,况且朝廷历年用兵,国家元气损伤很大,还是以持满不发为上策!”

  崇祯刚刚还是血气上涌,一番心潮激动之下,就欲和这次来犯的清兵大干一场,哪知自己最亲信的大臣却是迎头浇了一盆冷水。他本来是潮红一片的脸色又渐渐的苍白了起来,一时间说不出什么话来。

  “陛下!”杨嗣昌为了表达自己的坚定,声音高亢了起来,没有办法啊,如果在这紧要关头,自己不坚持,那么崇祯帝绝对会热血上涌,什么都不管不顾了。

  “陛下,如今朝廷对流匪下手痛剿,十面张网,费糜天下钱粮无数,克期有望大获成功!前有张献忠招抚,后有李自成奔亡于陕西,熊文灿次于襄阳,遣将击贼于*大破之。群贼四逸,惟贼首“曹操”、混天星、过天星犹自流窜苟延残喘也!”

  “陛下!如此大好形势,可谓十年流匪未结之局,毕其功于一役也!”杨嗣昌也是脸红脖子粗了:“奈何圣上要召天下兵马勤王,贼未绝种,官军又去,从此贼势又起,不可遏制,烽火千里,大明腹地糜烂,朝廷又如何处置哉!”

  听着杨嗣昌的分析,崇祯渐渐也冷静了下来。在想到“十年未结之局,毕其功于一役”时,便是喜不自禁,再听到杨嗣昌说“从此贼势又起,不可遏制,烽火千里,大明腹地糜烂”的话时,又是不寒而栗,他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

  唉,当家真是难啊。崇祯从心底里叹口气,国朝年年打仗,又加上灾荒频仍,兵饷两缺,顾内不能顾外,这两面作战的被动,自己真是受够了!左不能,右不能的,这可如何是好?

  “陛下,朝廷屡次下令追加剿饷,百姓苦日久矣!今日百姓尚知讨贼,犹可催科。要是天下大势崩坏,只恐百姓自己作贼,谁为我皇上催科者?”杨嗣昌又百上加斤,重重的说道。

  这句话可谓拿捏到崇祯的痛处了。历来朝廷要办啥事,却是啥事办不成,最大原因就是钱粮的困窘。如杨嗣昌所说,要是就此剿匪收手,真可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而贼寇如果再度大兴,天下崩坏,这老百姓自己都去做贼了,这赋税还上哪里去征收去?这大明的江山啊,可谓是不亡而亡。

  在杨嗣昌的细细分析下,崇祯帝终于想通了关节,找书苑 www.zhaoshuyuan.com明白了厉害,惊悸道:“亏得先生高瞻远瞩,不然,朕此举误国甚矣!然···,此次鞑子入塞劫掠,地方百姓何辜?”

  看到崇祯帝终于回心转意,杨嗣昌也是抹了一头冷汗,急忙大声道:“皇上勿忧!鞑子虽然猖獗,然国朝在京畿四周有昌平、保定二总督,宁远、永平、顺天、保定、密云、天津六巡抚,宁远、山海、中协、西协、昌平、通州、天津、保定八总兵,只要圣上下诏各部整顿地方兵马,戒饬将士,严密的部署,坚壁清野,···,此次又有卢象升引宣大、山西精兵入援,可保地方无虞也!”

  看着杨嗣昌对着崇祯帝高声抗辩,旁边小心伺候的高起潜心里又是羡慕又是嫉妒。都听说圣上对着杨嗣昌格外的宠信和支持,今日一见,果然!

  如今的朝廷里,敢这么大声的和皇帝说话,也就只有杨嗣昌了。难得的是,皇帝居然不发怒,反而从谏如流?高起潜心里定下了主意:以后这个杨阁老,只可讨好,不可得罪!

  听到杨嗣昌如此说,似乎一切都是胸有成竹,有条不紊,看来自己早先是“火烧眉毛”,一时乱了阵脚了。崇祯帝脸色终于好看起来,对着杨嗣昌心里更是大加赞叹。

  “圣上!只要内乱敉平,朝廷能腾出手来,养精蓄锐之下,日后就可以对东虏大张挞伐。我朝今日对东虏之隐忍,却是为他日雪恨杨威之胜果!真到了那时,今日哗然而非议者即哑口无言矣。”

  听着杨嗣昌如此贴心的话,崇祯脸上闪出一丝笑容,叹息道:“卿言甚是。一切都按先生说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