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烽火明月

首页

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以载道 何为道

  见过媚娘的原月心情舒畅,这属下主动把把柄送到手里的感觉真是不错,至于那消失的两人,权当作饭后的谈资好了。

  如今的朱贵也轻松了不少,跑来和原月聊了会儿天,大意就是:请领导放心,同志们都隐藏好了!

  您想游山就游山,想逛水就逛水,或者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全凭您喜好!

  不过偶还是想早点回杭州。

  原月甩给他一个后脑勺:想早点走,先把红娘子和高媛她们弄来!

  然后潇洒地对着娉婷她们招手,今天枫叶禅寺授课,去听讲去!

  三天的时间很短,三天的时间很长,三天里可以发生很多事,交流许多感想。

  这三天里,原月已把现代初中以内的数学知识倾囊相授;普智大师初步确定脚下大地是球形;秦云麓研究着文字的作用,更是在禅寺里提出“文以载道,何谓文,何为道”的大讨论。

  对于古文化没多少发言权的原月就一旁听着,免得出了笑话还不自知。

  在听到他们的辩论之前,原月一直简单地认为“文以载道”的意思是,文字是用来讲述道理的。

  哪里想得到,这些个古代的文人还要探讨何谓文,何为道。

  ……

  “文乃文章、文学也,只有语句华美,骈骊对称,文辞精美方可谓文。可为散文,可为绝句,亦或诗歌词章,形式不一,需言语精美,诵之诚诚,言之切切。”

  “唐兄,你的意思,难道戏曲,评弹不算文章?”

  “徐贤弟,唐某落魄在此,多谢诸位照顾。”唐秀才先是对着徐侠长揖一礼,接着挺直了腰板,昂起头来:“吾以为文,即为流传千古之圣人文章,我辈写文论述,皆以此评判;至于街头评书,戏言唱曲,那不过是小民闲时娱乐之戏,做不得文章。

  至于道,乃是圣人处事之道理,故谓文,所以载道也。

  ……”

  看到几人在点头,原月觉得自己得说话了,“既然是圣人言行,那您能告诉我何为圣人么?”

  “人不知而知者,谓之‘圣’。圣人是德高望重,大智慧者,天下唯孔圣人。”

  “我只想知道,一直讲着以德治国的圣人,为何要诛少正卯呢?”原月眼巴巴地看着唐三起。

  “小孩子不能道听途说,没有这事!”

  “《史记》上这么记着,如果真没有这事,汉代的那些儒学生怎么不辩驳?!”

  ……

  “圣人提及的老幼,君臣,夫妻,父子,天地纲常乃是天道至理。道,指的即上述道理。小兄弟等你熟读了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领会了圣人的微言大义,才能知道圣人何以为圣。

  ……”

  听着唐三起说圣人之道,原月就不禁为他感到悲哀,以为自己学得文武艺,好货与帝王家,没想到被人牵连,此辈无缘仕途。

  可他还是看不穿,想着自己一身才华空负,又不甘心落于人后,所以才有了他这么张狂却又落魄的一生。

  也许对于他之不幸却是大周之幸甚?

  好在,除了柳鸣和张驰,枫叶禅寺里的人,多少都有些离经叛道,圣人之道的讨论很快就终结了。

  后来,秦云麓用着浅白的语言总结着:“我以为:道,自然也。

  自然即是道。

  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

  这个(假设的)东西即变化之本,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

  其始无名,故古人把他称之曰:道。”

  “如你所言,贫僧和徐侠研究的是水纹地理之道,徐奋研究的是算学科技之道,至于秦兄,你可是研究的经世计划筹算之道,乃是国之大道!”

  “大师过奖,我以为,道不能拘泥于孔孟之道,而是存于世间的条条大道,目前人人都致力于四书五经之道,反而使这许多大道无人研究,实乃一大憾事!

  如果文以载道,载的只是‘圣人之道’的话,最终天地间仅剩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其他的道理就只能隐藏在民间,留存与口头,代代相传,日渐流失。

  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没人会种庄稼,会养家畜,织布做衣,冶金烧陶……

  这样的社会,人们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

  请问此时的圣人还会说什么?

  我认为,文可以是华美的文章,也可以是平白的文字,我们用它来记录或者阐述道理,用它来表达思想。

  如果是表达崇拜,爱慕,思古……这些人文思想,写的文应该就是传统意义的文章,它可以华美精致,可以阳春白雪。

  如果是记载庄稼种植,医药使用,水利山川……这些实用科学,那应该平白易懂,不能以文学之法描述。

  我以为,至从独尊儒术,打压其他开始,我们的社会精英们制造了一种苍白无力的伪文学,同时,他们蔑视、棒杀了民间的文学艺术,更是严重阻碍了科学科技的发展,他们所谓的‘文’只是‘圣人之道’的‘器’。

  今天,我在这里,辩论着文统、道统,实际就是想说:‘我们研究的道,也是大道,我们会把他们用文字把写下来,永远流传下去!’”

  ……

  秦云麓慷慨激昂地说着他对道的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更是提醒大家:自然中的道有千千万万,我们要研究之,敬畏之,适应之,使其发挥有利的作用。

  这作用有的看得见,比如如何使作物产量增加,如何防疫治病;有些看不到,比如普智大师关于我们脚下大地的形状问题。

  虽然我不知晓其用处,但道理在那,了解它,说不定将来是有用的。

  “大地如果是球形,那么一直东行的话,是不是可以从西边回来!”阮氏兄弟兴奋滴高呼起来,“秦叔叔,我想,我想跟着徐叔叔行走天下……”

  “这个需要问你的长辈还有徐叔的意见,我建议你先学习一阵子,再去行走天下。要之道,这衣食住行样样都是学问,你得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风俗,找书苑www.zhaoshuyuan.com否则可要寸步难行。”

  ……

  “秦大哥,难道我们要求的官商一体纳粮就是没道理的?要不,怎么也是寸步难行呢?”张驰很是痛苦,为了这些,士林排挤他们,家族抛弃了他们,可是,可这明明是谁都知道的道理啊:土地,酒楼……这些东西大多数集中在权贵的手里,他们还不纳税或者少纳税,国家的税赋全部压在小民身上,长此以往,小民日渐凋零,国家无以开支,这样子,这样子有道理么?

  “有道理,没人会说这是荒谬,可你们为什么会寸步难行呢?

  这其中难道就没有道理么?

  你们不想去研究其中的道理么?”

  看到秦云麓反问着对方,原月不知怎么又想起了王安石那失败的青苗法。

  这么个熟知官路道道,一腔热血的他,那个差不多站在人臣最高位的他,那个被国家的所有人全力支持的他,终究是败了,败在了反对势力上,败在了自身的狂妄上。

  他本以为官府提供贷款,可以使小民省去春播时的高利贷,使春耕顺利进行,结果却被硬性摊派,不得不向官府借贷。

  原月不清楚到底是下面的官僚为了完成任务,得到领导的表扬,还是那些地主官绅有意捧杀,推波助澜,以至于他的变法,上至官绅,下到小民,遇到了层层的阻力,寸步难行。

  直到人亡政息,北宋亡逝,没有人说得清这次变法的好坏,只是从此后,天家对变法警惕万分,在原月那个历史时空,直到清末,都没有人去提及王安石的这场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