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商甲天下

首页

六十四,打压燕王,召回徐达,改派汤和

  听完沈从的话,朱元璋面色一僵,按照他的打算,他仅仅是希望沈从能够大出血,他自己什么损失都没有才好,然而沈从此举却是把也他活生生拖下水了。

  如果自己此时拒绝了沈从的提议,那么这似乎也正合沈从的意愿了,当下一咬牙便也答应了下来:“哈哈哈,既然是为天下百姓苍生造福,朕哪有拒绝之理呀,有沈老板出手,朕和众位卿家再加上一点绵薄之力,想必可以解救天下苍生所面对的困难了。”

  “陛下,当前这只能解燃眉之急,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除百姓的困苦,这还得从长远考虑啊,比如一切为百姓服务,时时刻刻考虑百姓的生活,坚决执行先贤孟子的仁政思想啊。”朱元璋身后的李善长及时向朱元璋进言。

  沈从看着李善长,心里再次刷新了对李善长的认识,根据李善长以前的作为看,本以为李善长是一个手段强硬的人,却是没想到他居然还有这等思想,不过这番话此刻说出来未免有点扫皇帝朱元璋的兴啊。

  “李卿家所言极是,朕定当谨记在心。”朱元璋嘴里是这样说着,但是他的眉头却是紧紧的皱了起来。

  永乐公主的声音突然从远处传来:“父皇,母后让儿臣来找沈从,却不想在这里碰到他,父皇找他还有事儿吗,如果没有事儿了,儿臣就带他先去见母后了。”

  看着永乐公主,沈从心里长出一口气,来的真是太及时了,如果她不来,自己接下来怎么办还难说啊,鬼知道朱元璋要怎么继续剥削自己。

  今天到底是大意了,结果踩了雷,被抓了把柄。

  “女儿啊,你来了,父皇刚刚和你夫君好好的谈了谈,让他好好对你,当前看,这小子并没有怎么亏待你,否则朕饶不了他。”看见女儿了,朱元璋的看脸几乎拧成一朵花了,看来对这个女儿还是很爱的。

  “多谢父皇。”永乐公主冲着朱元璋鞠躬道谢。

  朱元璋对女儿安慰一番,便点头示意沈从可以离开了,沈从连忙叩谢一声,跟着永乐公主就离开了这里。

  “陛下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李善长看着沈从离开的背影不由得眉头一皱。

  “有什么话就说吧。”朱元璋极其不耐烦的说,显然刚刚李善长的不识趣已经让朱元璋感到了不舒服。

  李善长装作没有听出朱元璋的不耐烦依旧说:“陛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沈从为什么不选择京城地区或者是其他地区,而是偏偏要选择北平地区呢?臣以为这其中一定有什么缘由。”

  听完李善长的话,朱元璋心里也是警觉起来,对呀!为什么单单就要选择这个地方呢,北平那不是朱棣的领地吗?

  “李卿家,莫非你怀疑沈丛和朱棣有勾结?”

  李善长连忙摇头:“臣不敢!只是沈从一向诡计多端,臣不得不多多思考一下。”

  “行了,这件事情朕自有分寸,你们都各自忙各自的去吧。”朱元璋嘴上虽然这么说,但是他的心里也上心起来,假如这个四儿子和沈从真的联手,那么太子的位置可就不保了,甚至自己的位置也都难说。

  众人离开后,朱元璋立刻回宫就下旨,命令北平地区的军队暂时由中央管理,徐达的兵权也暂时由蓝玉统帅,同时以徐达身体原因为由,让徐达回归南京养伤,这次北征改由汤和蓝玉统帅。

  命令下达之后,满朝哗然,大家怎么也都没有想到在这个紧要关头燕王的军权被剥夺了,徐达也被征召回来,这是不是预示着燕王的命运就此要走下坡路了?一时间再也没有人敢主动和燕王走近。

  沈从在公主府得到这些消息的时候,乐的差点蹦起来,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个被迫之举,居然得到了一个如此满意的效果,燕王不但有压力了,而且随着徐达被换掉后,蒙古人的压力也小了,也有更多的资本来和大明对抗拉锯了。

  当然,这不是说汤和没有能力,而是徐达长年对蒙古用兵,特别了解蒙古人的一行,如今汤和新上任,对蒙古人的情况还不是太了解,自然要手忙脚乱一阵,大明自然要先亏损一下。

  说起汤和,这个人倒是一个有眼色的人,历史上他可是成功的逃脱了朱元璋的屠杀,当初朱元璋屠杀大臣的时候,成功躲过厄运的就两个人,一个是徐达,另外一个就是这位汤和。

  汤和,字鼎臣,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1395年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朱元璋为什么没有杀汤和呢?

  首先汤和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资格还老一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而且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一直认账的。

  汤和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降汤和一等,找个岔子只封他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的爵位。他却很谨慎,从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并及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这才被宽恕,几年后进封为信国公。

  审时度势显大智慧。功臣纷纷被诛杀,特别是胡惟庸案发,牵连无数,令汤和前胸冷后心凉,他知道,朱元璋的最大心病,乃功臣手中所握之权,特别是军权,于是,他做出的重大决定,就是主动辞官而去,回家养老。

  明史记载说:“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也就是说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开始不放心了。

  于是,汤和说:‘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朱元璋听到后自然是无比开心,就这样,汤和成了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的人。

  照理说,朱元璋应该有点挽留之意才是,毕竟,既是儿时伙伴,又是“革命引路人”。他的反应却是大悦,然后就是“立赐”,居然立即准奏了,并且马上在凤阳替他修建府第,予其赏赐,心里就生怕汤和不回去。

  在朱元璋看来,还是汤和小子拎得清,如果满朝功臣,都如汤和一般,还用得着我痛下杀手吗?

  不过,朱元璋仍然是猜忌心很强的人,洪武一朝,告老还乡之人,依然有人逃不脱被杀的命运。汤和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找书苑 www.zhaoshuyuan.com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不谈国家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

  看到他这个样子,朱元璋能不开心吗,因此他让朱元璋非常放心,活到了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朱元璋时代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

  想到此沈从也是暗暗咋舌,这个老头倒是聪明,而且朱元璋似乎也很有人性,任由老盆友安享晚年,可是这段历史又怎么解释呢?

  1390年农历正月初一,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待汤和病稍好一点时,朱元璋又命人将他接到京城,让他坐车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并赐黄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1394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着他,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

  想到这里,沈从不由得怀疑朱元璋是不是故意的,明明汤和已经生病了还要折腾人家,后来汤和的病好不容易有所缓解,你又把人家折腾到京城来结果病情再次恶化,汤和快死了,你想见人家了,就立刻让人家将死之身来南京,真是任性啊。

  从这里看朱元璋似乎很仗义,但是现在看来朱元璋似乎就是催命阎罗,嫌你还不快死,特意折腾你让你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