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演业

首页

第95章 得城池再建新港口

  得了沙羡县,杨锡第一时间写了一篇战报文章,将此事登报,让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于柴桑、下雉和鄂县。

  这样一来,可以增加县民的归属感、自豪感。这些是关系到人心和凝聚力的问题,一日看不出效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

  随后,杨锡命祖郎不用回来了,直接屯兵沙羡,然后派各路兵马,抓捕敌军散落在各地散兵。

  更有大小船只,在江上来回巡逻,凡是想偷回对岸的一律抓捕。

  当然,有些游江而过的,就没有办法了。

  特务营的,一般是可以游江而过,从新被黄祖收拢的。

  此次出击黄祖损失了四千五百人,其实死伤不多,大部分留在沙羡和鄂县了,至于长沙郡的一万兵马,除了张羡原封不动带回的两千人马,其余八千,只有一千来人逃出了江夏范围,余者皆杳无音讯。

  张羡知道,估计大部分被杨锡俘虏了。

  这场战争来得快,去的更快。

  此后,有人从新翻出了杨锡的那本《三十六策》研究。

  此战一胜,杨锡马上命人从辰河港过来,屯大船于汉江注入长江的入口,控制航道。

  然后着手在此处开始建立船港,名曰武昌港,取武而昌之的意思。

  这场仗,直接俘虏了一万多人,却只有两千人愿意继续入伍。

  杨锡还是施行一贯的方针,绝不强制,命人将剩下的八九千人送入各个乡进行培训,以为后用。

  至于两千愿意入伍的,杨锡计划培训之后,输送柴桑和彭泽各五百,然后则是太史慈的亲卫营和骑兵营各五百。

  这样一来,就有了五个两千人的大营了。

  佣兵一万,人口二十二万,巨舰四艘带船卫四千人,辰河号七十艘,带船卫三千五百人。

  这样一股势力庞据在江夏与豫章之间,而且是突然出现,搞的邻居们措手不及。

  庐江郡陆康倒是没什么,最近与杨锡这边交往密切,有些生意往来。

  西边的长沙郡,已经与辰河商会控制区,直接接壤了。

  辰河商会入主沙羡,直接改沙羡县为武昌县,命人按照鄂县的开发模式,进行改造。

  然后杨锡亲自出面,冒险进入西陵,请早年鄂县县长李珪,出任武昌县县长之职。

  李珪遂暗中带了家小,加入了杨锡的阵营。

  让杨锡意外的是,武昌改造,也是非常顺利,他没想到自己的名声,已经威震江夏了。

  其实农民最在意的,还是自己的利益,土地是一个方面,赋税徭役也是一方面。

  至于地主的改造,这个就比较困难了,有些顽固地主,给钱都不愿意解散家奴。

  这是他们的生活习惯。

  杨锡给他们的选择是,解放家奴,如果不配合,那就断绝任何的公共资源。

  你还可以在这里生活,但没有盐、铁、各种医疗服务。

  这些本来就没有,大地主都是靠自己解决,但如果连农人都有免费的享受,你没有,那就变成钉子户了。

  还有,随着工业经济的渗入,佃农都跑光了,你在这里守着自己的土地,谁来耕种呢。

  杨锡不用激烈的斗争方式,而是用渗透方式。

  几日之后,远在襄阳的刘表,收到了战报,大发雷霆。

  时蔡瑁为南郡太守,其二姐又嫁与刘表为妻。

  刘表将战报递给蔡瑁道:“你看看,想那鄂县杨锡,商贾之辈,这黄祖和张羡,领两员大将,竟然大败,军士损失过万,此乃资敌!资敌也!”

  刘表越说越激动,近乎呐喊。

  蔡瑁道:“将军息怒,此战虽败,终是暴露出我军弱项,不失为一件好事。”

  “哦?还是好事?”

  蔡瑁道:“荆州地处江之中游,为南方中心,何也,盖因长江。既有长江,水军却薄弱,那杨锡只是领几千水军,几十条快船,就将我之咽喉卡死,此乃此战败之根本原因。”

  刘表点点头,从其战报来看,确实如此,杨锡只将长江封锁,黄祖军北岸不能进,南岸无可退,真正被卡住了咽喉。

  蔡瑁继续道:“如今我南郡水军,只三千人,船二百条,却是小船,一旦与辰河港大船相遇,只能是以卵击石。”

  刘表道:“若如此,我水军是必须扩张的了,不为眼前计,为长远计,也必须拓展水军,有长江之利,荆州可定。传我令,加蔡瑁为镇南将军军师,领长水校尉职,找书苑www.zhaoshuyuan.com即刻开始扩充水军,待水军盛时,再一举东进,剿灭杨锡。”

  这一切都在杨锡的预计之中,杨锡知道,自己夺下沙羡,刘表肯定不敢来攻。

  其一是南阳袁术,在孙坚死后,接纳了孙坚侄子孙贲,尽吞其部属,声势已经有雄霸之势。

  其二是长沙郡和江夏郡被吞兵一万余,此消彼长,长江又不好轻易过,自然是会僵持下来。

  刘表哪里知道,杨锡驻守沙羡的,现在是武昌,才一千五百人,就算新兵训练后送来,总共才只能到两千。

  而且还要兼职守卫武昌港。

  江夏乱象告一段落,但整个天下却是一团遭,北方各诸侯之间你来我往,几乎每月都有一两个灭亡。

  再说孙坚的儿子孙策。

  孙坚被朱儁推荐为佐军司马攻打黄巾的时候,留下家人住在寿春。孙策十几岁时在寿春结交名士,就已经小有名气了,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周瑜慕孙策之名,专程到寿春拜访。

  周、孙两人同岁,175年生,孙坚死时都16岁。因而于寿春一见如故,便推诚相待。后来周瑜劝孙策移居舒县,孙策应允。于是,周瑜便让出靠道边的大宅院给孙策居住,且升堂拜母,互通有无,年幼相知,世称为“总角之好”。

  孙坚的侄子孙贲,在刘表处讨了孙坚遗体,送回江东,孙策将其葬在曲阿。孙策举家迁到江都。并在此守孝。

  杨锡算算时间,孙策守孝完毕后,都已经是三年后,也就是193年了,到时候自己发展成什么样了都不知道,遂不再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