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南宋之挣扎求生

首页

第75章 护卫队大扩编

  这炮铸造大概以五天一架生产着,但方少云并没有将它们立即投入使用。这是这炮虽铸造成而内膛不大光滑与标准,如果用纸壳弹除去毛刺与凸起处当然马上可以使用。但直接使用铁弹口径不一这铁弹生产就麻烦了,弹径小了力弱,弹径大了放不进炮口。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方少云好好伤一番脑筋,他现在没有空闲,小高炉的问题暂时排在第一位。而官府好像没有下一次进剿的计划,再说对付官军也不少一架几架铁炮,所以缓缓没事。

  铁炮虽然没有马上投入使用,但炮车已经在设计与制造,只要炮车设计与制造跟得上,到时铁炮仍然能拉到战场使用。最大的不足也就是效率与威力差点,对付冷兵器军队没问题,因心里有数方少云笃定。

  第一营训练半年后已经能够支撑大局,方少云抽调出后备连千余人重新整编了护卫队。整编后的护卫队建制为三个普通营及一个教导营,具体编制如下:

  第一营除调出少许人进其他各营充任基层干部,补充少量新兵外主要干部没有变动。营长方水民,副营长叶有贵,一连长施大成,二连长谭明,三连长贾林,火力连长方土发。

  第二营营为方水根,副营长为杨振五,一连长邵元礼,二连长郭义成,三连长方土年,火力连长马应宝。

  第三营营长为方土根,副营长刘俊彦,一连长施一成,二连长秦顺,三连长严师勇,火力连长刘伯元。

  教导营副营长朱明心,一连长崔冠英,二连长方土龙,三连长节振国,火力连长李锐。

  另外是炮连连长方土春,侦察连连长王大力,参谋部参谋郑卫,作战司司长朱明心,副司长崔冠英,人事司司长唐人杰,后勤司司长方水强,情报司司长他自己兼,医疗组组长方水芝。

  至此方少云已经奋斗了近三年,终于聚拢了近一万三千人,十五个大村,近百个合作社,护卫队近二千。除此以外还有炼铁、玻璃、水泥等工厂,让他觉得付出还是值得的。

  就算是眼前这个摊子再经过磨合与加强,他自信一年之后就算是元军二三万来进攻怕只能饮恨而归。至于围困那时他也不会怕,他计划到那时至少储备三万人一年口粮,自己至少能生产上万人所需的粮食。如此即使合作计划加逃难来个三五千人也不怕什么。至多粗杂粮多种些,日子坚苦些,十年八年也不会缺粮。

  再说只要有了炮在山顶筑起炮垒,元军多来多死,少来不顶事,围困也只能远远守着。如此一来只要现有资源在手,三五年就可以从近二万人中训练武装起五千护卫队。到那个时候想围困十万大军也不够慢慢啃,除非退出山区到更外围守,如此又给自己发展机会。

  因为对官军不再放在心上,方少云只是秋收大忙后重新整编了护卫队,至于钢炮并没有急着加工好后投入使用,而是继续小高炉的建设。

  为什么只顾小高炉也是被迫的,第一座石砌的小高炉看起来寿命不长,失去它方家谷就会缺铁,什么计划也没有用,从外面购进也不容易。因而方少云眼下第一要务是先将新小高炉建成并投入使用。

  既然铁外壳已经铸成只要把它们架起来不就成了?问题是上千斤的铸件搭架子太大了,十八米高人力提升也不容易,斜坡往上抬架子更大。

  为此方少云的计划是用巴杆吊。巴杆就是竖起一根木头上面系三四个绳子向三四个方向系住,再挂一葫芦与下面一葫芦成一组,然后用绞车牵引绳子把铸件吊起来安装。

  这方法在大型起重设备缺乏的年代最常见采用,几十、几百吨的设备也能吊起安装。这技术虽简单,可方少云手上还缺少三件东西,葫芦、绞车与绳子。

  葫芦用铁壳硬木轮就可以,绞车木制也能用,就是方少云要提供图纸将任务安排下去。另外就是绳子有点难度,手工搓出的麻绳虽然勉强能用,最多葫芦加一档。不过方少云要真正的好绳子,这样才保险外以后也是方便。

  手工搓绳要搓出又紧又匀又粗的麻绳很难,且是双股绳。为结实的绳索方少云让木匠做了木架制造了制股摇车与摇绳机,有摇绳机及分股头三股四股绳子也能生产。

  如此准备几天后小高炉水泥地基完成,开始了吊装作业。虽然只用二对轮葫芦,这对吊起千斤重铸件来说不用绞车也可以,但方少云为保险还是用了绞车。在巴杆的起吊下一个个铸件被吊到高处然后轻轻移动盖在上一级铸件上面,就如搭积木一样。

  就这样准备工作虽然花了几个而炉外壳只用了一天就完了工。此后砌内炉膛之类活就比较简单了,只要有几个人干上几天就可以完成。

  新炉子一完成就开始烘炉并马上投入了试用,这样匆忙主要是旧炉有点裂缝,方少云为安全起见只能停了它只等新炉成功慢慢将之报废。

  新炉子又经过改进,又是铁外壳牢固,一次投料虽然没达到原炉子一倍,因焦比下降不少,出铁量超过旧炉子一倍,也就是说出一次铁水能超过一吨。

  有这个量除去停炉修理、重砌炉膛,每年五百吨产量只多不少。而且有这炉子经验,下次只要重复建设就可以了,重复建一个炉子技术与设备齐全,会快速不少。

  炉子吊装完成方少云才回过头解决铁炮内膛加工问题。要加工炮的内膛一般来说只能造出膛床或内圆磨床才行。但膛床与内圆磨床动力问题或可以用水力,但轴承、车刀、齿轮,螺杆、给进机构等都不是短期就可以攻克下来的难题。

  而且加工长度太深膛床车刀柄也不是好搞的,方少云心里想有个十年大概可以试试看,目前想用膛床只能梦中想想,而内圆磨床难度也差不多,还是早寻它途比较现实。

  对如何加工炮的内膛方少云一直在伤脑筋,你说这炮不能用吧,实际上它比明清时期的同类已经稍强,每架给它定配炮弹及效率差些完全可以用了,只是不符合标准化这一条,及高效力这第二条。

  按方少云的理想是所有的炮膛口径一致,炮弹也是又圆外径又一致。如此才不会拿着炮弹装不进炮口,想打大象结果死的是几十米外的一条小狗的事。

  方少云想解决这个问题将后世他接触过或知道的机加工设备想了个遍也没有找出灵感。最后他觉得用机加工办法肯定不是短期可以办到的,只能另辟蹊径用土办法上动脑筋。

  思考几天他觉得压制一个大砂棍与为炮膛等长直径稍小一点将砂棍放进炮膛,将炮管放在架子上旋转,而砂棍也带动相向旋转,如此肯定能将炮膛磨得又直又圆内径精度控制到丝米以下。

  不过这样一个装置比较笨拙,工效非常低下。好在方少云可以不计较成本及办法笨拙,加上这装置虽笨大然只需木头就行,铁件只占极少数且是小另件。到是动力需二头毛驴,日夜不停得备下十头才行。

  想到就干不需要请示也没有人责疑,木匠最快速度按图施,砂棍已经做过砂轮材料有,专门做了模具将掺了胶水的砂子压结实烘干。然后是将炮管固定在旋转架上,长达二米的砂棍放进炮膛用软轴连接。一切安排定牵动二头小毛驴让它俩各带一件转,其中砂棍在偏心轮带动下还直线运动三厘米。

  让二个少年一班分二班轮流看管,工作是换毛驴,每班清洁一下膛内磨屑。如此连轴干终于在第七天见到炮膛内没见一点疵瑕,光光溜溜灯光反射下十分耀眼,让方少云十分满意。

  量了一下直径磨去一个多毫米,暂时以此为标准做了一个塞规,嘱下面磨炮膛以这规为标准,于是一根根炮管给磨了出来,磨了十根只有二根凹缺较大些,还有一根存在瑕疵,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

  有点凹陷问题并不大,特别是城堡配置更加不成问题。那里攻击距离短,特别是用纸壳的散弹一点影响也没有。因而方少云将成品炮分为三类,优、良、合格,再差就回炉。分配上优质才分给护卫队,良与合格品全留给城堡。

  城堡只要配上一架炮后攻击距离将达千米左右,想绕道而过也更加不容易,至于辎重想路过不是脱层皮那么简单。特别是它的散弹比纸炮厉害许多,杀伤力与杀伤范围都在一倍以上。

  只是炮有了炮弹还未正式生产,找书苑 www.zhaoshuyuan.com没有膛线没有高爆药射程也不重要的时代球形炮弹是最佳选择。球形不会偏向,落地弹跳性好,这炮小还不显威力,若是炮弹有十斤重那飞跃过去的铁球落地后三弹二跳就是一条血胡同啊。

  生产铁弹只能靠铸造,铸造出来的铁球不管模具多么标准,砂模如何精心,毕竟是大量制造的东西,失圆与外面毛糙在所难免。为解决这事方少云想到了前世见到过的无心磨床,也造了一个大砂盘使用水力带动,几十个铁弹就放上面自由滚动磨合着,如此生产出的铁球与炮膛只有几丝米间隙,称得上严丝合缝。

  散弹分为二种,一种就一短桶铁丸,因射出炮口纸壳受阻力与铁丸分离,这样的散弹对付的是较远处又是低频度发射,高频度只能采用整纸桶。

  整纸桶弹每分钟发射频率几乎能达到十发,对付骑兵高速冲锋是最佳武器。缺点是弹药太笨拙运输量太大外,口径也缩小一点,成本也高一点。

  这个时代骑兵为诸军中最强兵种,特别是蒙元主要是靠骑兵。方少云决定此弹是必备的,小口径炮更是如此,因为不能让骑兵冲近阵线,冲近阵线带来的就是伤亡。小口径炮快速发射散弹是对付轻、重骑兵的最佳杀手,因为只要将骑兵挡在百米线上,骑兵就是再强大也没有用的。

  直到第一型铁炮口径定型,此时方少云才下令转产新炮的炮弹。为什么完全转产是纸炮的炮弹已经有大量存货,暂时没有生产的必要,而新炮暂时还在裸奔,因而全力生产新型铁球与二型散弹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