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鸟人在明末

首页

第七十章 硬磁软磁

  孙一的铁罐子电池,在工匠们的帮助下,变得有模有样。

  每只电池都包了石膏以防止互相接触,每九只电池串联并固定安放在一只木托盘上,刚好是3.6伏,相当于后世三节干电池的一个电池组。

  新得到的蓝矾太少了,所以孙一舍不得把蓝矾加入铁罐子,要想得到高电位,多串联几组铁罐就是了。

  在小石榴照顾的一个瓦罐中,孙一倒是大方地溶了很多蓝矾。这瓦罐就是孙一的电解铜装置,因为理论上溶液里蓝矾不会因为电解的进行而消耗掉。六只铁罐子构成一个2.4伏的电池组,两个电池组再并联。十二只铁罐子的向悬挂在蓝色的蓝矾溶液里两枚铜钱提供动力,阳极的铜钱不断地被腐蚀,阴极上的铜钱不断地挂上从蓝矾溶液里析出的纯铜。现在阳极铜钱已经换了几个,而阴极铜钱的钱眼儿都快被毛绒绒的纯铜糊住了。

  电解得到的铜纯度可以达到99.99%,后世的电路和导线里,应用的都是这种电解铜。而孙一目用土办法筛选出来的“纯铜钱”,里面还不知道含有多少奇奇怪怪的杂质。

  电解铜瓦罐旁边,是小石榴照顾的另一个类似的瓦罐。这个瓦罐里的水,不是蓝色而是绿色,悬挂的电极不是铜钱而是两只铁棒。这是孙一的电解铁装置。电解出来的铁纯度同样可以达到99.99%。纯铁因为太软,后世除了做订书针,在冶金上没有什么大用。但是,99.99%纯度的铁在电路上却是不可缺少的。

  电解铁瓦罐里的绿色溶液,就是孙一铁罐子电池的废液。因为演示电弧的原因,不少铁罐电池都耗光了电量——就是耗光了铁罐里混酸的氢离子,混酸变成了以硫酸亚铁为主的铁离子溶液。硫酸亚铁就是绿矾。孙一集中了这些绿矾溶液,进行了认真的浓缩操作——换句话说就是象熬盐一样放在锅里煮,然后去吃饭,等吃完饭绿矾溶液中的水分也蒸发的差不多了,颜色由淡淡的青色变成了青绿色。

  两只电解瓦罐的产量虽然低,但是终归能解决高品质电路原料的有无问题。

  对电法术、尤其是电弧感兴趣的明朝人,正围在一起摆弄几个电池。他们很快就得出结论,当两个铜丝由分开变成接触时,并不产生“小闪电”,而两个铜丝由接触转为分开时,十有八九会有“小闪电”。

  孙一正对明朝人这么快进就能入专业领域感到惊讶,明朝人又得出了第二个结论:用铜丝、铁棍都可以产生“闪电”,用绳子、树枝就不行,甚至可以引水的空心麦秆都不行!

  绳子和树枝不通电水明朝人还能想得通,可空心麦秆引不出电水就不应该了,麦秆明明白白是空心的啊!

  官司打到孙一这里,孙一压根儿没想给明朝人解释什么电子运动,只是敷衍道:“电毕竟不是水,有的东西能导电,有些东西不导电,你们只能自己去多试试。”

  明朝人马上就提出来,爷答应过给做一个测电的工具,赶紧给赏赐下来吧!

  好吧,那就做一个吧,不能让明朝人总玩电火花,那样电池会受不了的。

  孙一从铁匠那里找来几根五六寸长的铁棍——就是拉铁丝的普通原料,还有一根“柔铁”棒。

  明朝人把柔软的铁称为“柔铁”,其实就是碳含量比较低的铁。这种“柔铁”是“团钢”和“灌钢”的原料,要得到“柔铁,也只有反复煅打一条路。据牛铁匠讲,十斤熟铁,才能打出一斤柔铁。

  孙一自己拿着“柔铁”棍,发给牛铁匠一根普通铁棒,让他学着自己的样子一起做。

  孙一先用石膏纱布蘸水,在铁棒外侧裹上一层,作出一个石膏壳。

  用抓兔子的黄铜丝,两根并成一排,用手指撸着,在石膏壳上密密地一圈一圈地从头缠到尾。

  再把其中一根铜丝解下来,孙一就得到了一只疏密一致的黄铜线圈。

  用湿石膏刷在黄铜线圈的空隙处,等石膏一凝固,线圈也就固定下来,保证了线圈各匝之间不会短路。

  这仅仅是第一层。

  在第一层外侧再裹上石膏纱布,同样的办法再做第二层。

  几层下来,孙一和牛铁匠手中原本细长的铁棍,都变成粗壮的柱子了。

  在孙一眼里,这就是两个“胖胖”的电磁铁。

  没有合适的绝缘导线,孙一只能采用这种“笨办法”

  采用黄铜丝而不采用“纯铜钱”丝,一是因为它比较硬,不会随便变形;二是因为黄铜比“纯铜”电阻大,制成的线圈本身还是一个电阻,不会短路烧掉电池。

  把两只电磁铁接入电路,果然都显出超强的磁力。把剩下的几只铁棍递上去,“啪”地一下,就能被电磁牢牢地吸住,再想拔下来,还得费些劲儿呢。

  牛铁匠是见惯了吸铁石的。磁铁矿本就是炼铁的原料,平时打制铁器的时候,也经常会有工具莫名其妙地就能吸铁。可是这么强的吸力,牛铁匠还是第一回见。

  孙一断了电。吸在孙一的“柔铁”棒上的铁棍,立刻掉了下来。而吸在牛铁匠的电磁铁上的普通铁棍,像是犹豫了一下,在牛铁匠的电磁铁上挣扎了一会,才不情愿地掉了下来。

  孙一抓了细铁屑,分别在两个断了电的电磁铁上试了试。牛铁匠的铁棍立刻吸满了铁屑,而孙一的“柔铁棍”仅稀稀拉拉沾了薄薄一层。

  明朝人都注视着孙一,分明就是想要个说法。

  孙一解释道:“刚才绕着铁棍转圈流动的电把铁棍变成了磁铁。现在虽然断了电,但牛铁匠手里的铁棍是硬磁性的,还有剩磁,而我手里的柔铁是软磁性的,电一撤,磁性也就基本上没有了。现在,咱们利用就普通铁棍的硬磁性做几个磁铁。”

  孙一把剩下的铁棍全部投入火中加热,按孙一的思路,要一直加热到铁的居里温度,就是770度。

  所谓居里温度,是居里夫人的老公——居里先生发现的。超过这个温度,磁铁就会消磁。这是因为原本磁铁内部排列有序的原子级别的小磁铁在这个温度以上会变得杂乱无章。

  孙一没法测量铁棍的温度,只能靠猜测,换句话说,普通的炉火,随便烧,最高也就是一千摄氏度,反正也烧不化铁棍。

  孙一吩咐牛铁匠夹出一只铁棍,竖着插在地上,同时用一支钎子不停地敲击铁棍。接通一个电磁铁,把电磁铁的铁芯和铁棍头对头顶住。再接通第二个电磁铁,顶在第一个电磁铁屁股上。

  孙一是反向利用了居里温度的影响。

  先把铁棍加热,解放了原子级别的小磁铁,让它们可以自由转动。这道理就好比把冰箱里凝固的辣椒油加热,油里的辣椒面就开始运动。

  在两个强力电磁铁的合力下,铁棍里的原子级小磁铁纷纷转身排队,让自己的方向和大环境保持一致。

  牛铁匠不停地敲击铁棍,就是震一震原子磁铁,好让它们转身。

  随着铁棍温度的降低,铁棍变硬,原子磁铁的队形被“冻”住了。

  这时即使撤掉外加的磁场,铁棍也会表现出很强的磁性。找书苑 www.zhaoshuyuan.com于是普通铁棍就变成了磁铁棍。

  牛铁匠拿起已经做好的磁铁棍,向铁屑里一捅,再拿出来时,磁体棍已经变成了“毛栗子”。用磁铁棍接近普通铁棍,还没碰上,普通铁棍就呼呼啦啦地滚了过来,然后啪地一下贴了上来。“劲还不小呢!”,牛铁匠评价道。

  几人按着这个方法,把铁棍都加工成了磁铁。

  磁铁棍规则的形状,让磁铁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特点表露无遗。

  孙一把磁铁棍互相吸成一个长棍,在每支磁铁的头上,用粉笔划了几道。

  再用细线系住磁铁中心,几人跑到远处,垂下磁铁,发现粉笔标注的正是南极。

  崇祯五年的明末,罗盘应该普及了,孙一就问身边的明朝人,“你们知道磁铁为什么指向南北吗?”

  贾道士想都不想,立刻答道:““磁铁属金,金生水,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磁铁之子。磁铁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孕育而生,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铁之母。磁铁既要眷顾母亲,又要留恋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孙一问:“这答案是你想出来的?”

  贾道士忙摆手,“这是古人智慧,业已有了定论的。”

  孙一也觉得贾道士琢磨不出这么复杂的血缘关系,只点了一句:“咱们的磁铁它妈可不是磁石,是电!”

  贾道士当时就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用现代的话来形容:三观碎了一地。“爷的磁铁来自电,电却生自水中……这人伦全乱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