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鸟人在明末

首页

第三十三章 肥水不流外人田

  穿越“吉祥三宝”都不适用,孙一很郁闷。

  两人都没什么话,不知不觉走到了营外庄稼地。

  被烧毁的麦田边,时不时地有庄稼汉走来走去。有人试着想把踩倒的麦子扶起来,有人望着满地的灰烬默默地擦着眼泪。

  孙一叹口气,对闷蛋说:“闷蛋,我没种过地,你给我说说一亩地都能打多少粮食。”

  “哦,”闷蛋答应着,“正常年景的话,小麦大概120斤,莜麦90斤,荞麦60斤。”

  “谷子和糜子的产量不好估,得看地力,从30斤到100斤都有。”

  “蜀黍(高粱)100斤左右,怪蜀黍(玉米)150斤左右。”

  “稻子产量高,听说宁夏那边一亩水田能打240斤。”

  听得孙一心里哇凉哇凉的。

  这产量也太低了!

  而且,即使在2016年,河套也是每年只能种一季粮,先冬小麦后夏玉米是不可能的。

  孙一又问:“那一个人一天得吃多少粮?”

  闷蛋答:“一天两顿饭,一顿一斤,一天得两斤。”

  孙一道:“我是说一个人一天得吃多少粮,不是一家人一天得吃多少粮。”

  闷蛋瞪着眼睛不可思议地望着孙一,“饿说的当然是一个人!”

  孙一也不可思议,自己对粮食重量唯一有概念还是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到食堂买饭,都是男生买四两,女生买二两。早饭还要少,不对,自己还吃夜宵,早饭和夜宵加起来估计顶一顿正餐。合成一天两顿饭不过一顿六两。”

  明朝普通人居然要一顿吃一斤!

  而明朝的“斤”比2016的“斤”还多。明朝1斤是16两,折合2016年代590克,也就是1.18市斤。

  “闷蛋,你太能吃了!”孙一笑道,“我是说一般人。”

  “爷,饿说的就是一般的人!壮丁一顿得吃二斤,娃娃一顿半斤,匀下来就是一人一顿一斤!”闷蛋一点都不给孙一留面子。

  “一顿一斤?”孙一不相信的看向闷蛋。

  闷蛋点点头。

  孙一终于确认,一顿一斤,就是这时候的标准。

  孙一认为任何自然形成的标准,都有它的意义。比如东西方同时形成了“尺”的长度单位,而且都相差不远,就是因为尺这个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用起来很方便。又比如东方的“斤”和西方的“磅”,也相差不远,必然是因为用起来方便。实行公制单位这么多年,人们一说到粮食,还是采用市制,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说古代人们一顿饭吃一“斤”,倒是能解释通了。

  孙一脑子里飞快地估计了一下,“照这个饭量,照这个产量,十亩地才能喂饱一个人!”

  ”全营即使按500人计算,也要5000亩地。“

  孙一刚一嘟囔出来,闷蛋马上提醒,“爷,新开的荒地产量没有这么高。”

  孙一心里一哆嗦,“那新开的地,产量有多少?”

  闷蛋想想,“爷,保险些就算个对折吧。”

  孙一大受打击!

  孙一停住脚,对闷蛋说:“你等我一下,我解个手。”

  闷蛋却认真地问:“急不急?”

  孙一感觉了一下,道:“还好。”

  闷蛋立刻说:“奈爷跟饿来!”

  闷蛋领着孙一到了一处玉米地,道:“这是饿的地。饿在外头等爷。”

  孙一还以为什么事呢,原来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

  等孙一解决了问题,钻出了玉米地,孙一调侃闷蛋:“真没看出来,你还挺知道积肥。”

  闷蛋却一点没听出孙一的画外音,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平凉的时候,饿还每天背个粪背篓出去拾粪呢!”

  孙一一皱眉,道:“粪有那么重要吗?”

  闷蛋正色说:“有肥跟没肥,同一块地,打的庄稼能差出一倍!爷你说粪重要不重要?”

  孙一吃惊道:“真的?”

  闷蛋一撇嘴:“饿莫事哄你干啥!在陕北的时候是天旱种不成庄稼,这地方不缺水,打多少粮就全看肥了。”

  闷蛋说的倒符合“木桶理论”——木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木板。

  要是这么说,还真不能小看了粪肥。孙一回身看看玉米地,感到刚才自己的一泡肥很有现实意义。

  在2016的时代,联合国粮食署认为,现代平均每增产100公斤粮食,约有50公斤是施用化肥的结果,而且越是贫瘠的田地,化肥的效果越明显。另外有学者通过计量分析得出中国化肥的增产效应,20世纪50年代为每千克纯养分可增产粮食15公斤,在70年代降到9公斤左右,到90年代降到6.5公斤。

  蹊跷的是没有21世纪化肥的增产数据,孙一估计是因为地里的化肥已经淤住了。

  见爷在琢磨事,闷蛋走到了一处水洼边,压动一只长木杆,给玉米地浇起水来。

  这长木杆中间架在水洼边上的一根立木上,一端系着提水桶,另一端系着大石块。闷蛋用手操纵提水桶一端降下来取水,再利用石块的重量把装满水的桶提起来,倒在水渠里。看上去一点也不费力。

  孙一借着水,洗了洗手。

  “这东西倒是省力!”孙一评价道。

  “这叫桔槔,”闷蛋说,“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作者注:桔槔,读做’节搞’,桔槔取水灌溉,自战国一直使用到1970年代。)

  孙一心道:“不就是一个杠杆嘛!”

  但是孙一没有流露出来,反而问道:“这些庄稼够我们吃的吗?”

  闷蛋停了手,叹口气道:“差的远呢!营里的老少,每天就只做一件事,就是找吃的。天一亮就出去寻吃的,挖野菜、采嫩叶,摘野果,尤其是男孩子,还可以结伙走远一点,去捡野鸡蛋。本指望夏天的麦子能打些粮,这回也完了。”

  ——————————————

  参考资料(与情节无关,不感兴趣的读者可跳过)

  有关古代粮食产量的一些数据

  1、根据《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吴慧著),中国的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稻、麦,由于一两千年来它们的遗传基因未得根本性的改变,所以小麦的产量一直保持在每亩100-200斤,水稻在每亩200-400斤。找书苑 www.zhaoshuyuan.com

  2、根据《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余也非著),我国历代粮食亩产最高是明清时期,北方平均亩产为1.302市石(小麦为主,折130市斤),南方平均亩产为2.604市石(水稻为主,折260市斤)

  3、《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引用国民政府农林部统计手册数据,列明民国粮食亩产1936年最高,稻355斤,麦151斤,玉米194斤。

  4、1931-1936年,全国平均亩产

  稻子308斤

  玉米182斤

  小麦146斤

  谷子164斤

  大豆153斤

  5、2016年代一般亩产,均为干燥原粮

  小麦:500-700斤

  青稞:250-300斤

  莜麦:150-200斤

  荞麦:50-100斤(可怜的荞麦,都长在偏远贫瘠地区,粗放管理)

  大麦:530斤(多用作酿酒和饲料)

  水稻:700-1000斤

  谷子:600-800斤

  高粱:700-900斤

  糜子:400-440斤

  玉米:700-900斤。

  豌豆:150-250斤

  白薯:1100-1500斤(中国标准将白薯折成原粮,按1/5计算)

  6、中国统计局2015年全国平均亩产

  玉米:786斤

  稻谷:919斤

  小麦:719斤

  豆类:239斤